【記者劉彩雲/台南報導】永康區一年一度的禮粽香傳情活動,於六月六日在鹽行禹帝宮舉行,有全台唯一的古禮祭拜儀式和午時立蛋的活動,是大鹽行地區的盛事。這項台江內海文化活動的節目,另包括包粽子示範教學、包粽子比賽、品嚐粽子、洗午時水等傳統內容,與歌唱、摸彩等表演。
永康區長王峻明表示,端午節粽香傳情民俗祭典系列活動非常受到地方人士認同,因為永康市工商發展迅速,人口眾多,鹽行、鹽洲、洲仔尾港一帶,是永康最早起源的地方,永康的文化自有其淵源,而其中的禹帝宮祀奉大禹、伍子胥、項羽、屈原和奡王,被奉為五水仙尊王,這是其它廟宇所沒有的,是永康市最珍貴的文化資財,屈原投江而有端午節,加上天后宮與保寧宮這三大廟宇,保存相關文物,永康區不僅是在辦理文化活動,更是發揚古遠的文化流傳給子孫。
永康大鹽行地區早期為台江內海港澳及附近鹽商蝟集之地,即因設鹽場經營鹽行以來,便發展成交通重鎮,之後雖因道光初年一場大風雨,曾文溪氾濫,造成台江泥積成平陸,洲仔尾外海遭陸浮之害,鹽田又全遭埋沒,但仍實為永康境內早期一重要發展要地。
區公所為感念其歷史背景及配合現今鹽行境內仍有當時庇佑庄民信仰之寺廟,辦理端午節之粽香傳情民俗祭典活動,藉由古文物導覽、本地早期文化講解、神轎禮儀表演、古典民俗祭典禮儀及包粽子教學、、、等活動,以端正禮俗改善社會風氣,並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讓市民更安居樂業、生活更美滿。
~參考資料~
明鄭時期,鄭成功麾下大將參軍陳永華為濟民食裕國用,於現今洲仔尾之北,蔦松里之南,闢建鹽場並於鹽場西南方建茅屋,供奉楚霸王項羽為鎮殿神明,寓有明失鹿於中原;迎三閭大夫屈原為配享,寄孤忠遯跡於海隅,是民間少有祀奉屈原的廟宇。
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一六八三年),台灣歸屬清朝建制,首任知府蔣毓英將鹽田官營化,大舉招募庄民拓墾,鹽產日漸倍增且量冠全台,庄民更感恩水神之庇護,再供奉大夏聖帝夏禹,並尊封為主神,廟則正式定名為禹帝宮。每年祭典盛會,仍以農曆六月六日楚王項羽聖誕千秋日為之,十月十日祭禹帝之聖禮反而未行,究其因,誠有「身在虜廷,心存漢室」暨「先民開台守節不易」之意。
禹帝宮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由於這間廟就位在鹽田廣佈的鹽行地區,過去當地的民眾,不是曬鹽就是捕魚,因此廟裏供奉的五尊主神,全是和水有關的水神。
廟裏供奉的一帝二王二大夫中,一帝是神格最高的是治水有功的大禹,二王是西楚霸王項羽和奡王至於大家所熟悉的屈原和伍子胥,則是分列於大夫的職位。
禹帝宮主祀夏禹(水仙尊王之一),為乾隆四十二年(一七七七),台澎兵備道蔣元樞所督建,原廟址在今廟西北邊的舊厝地仔一帶,初稱禹帝廟。其後咸豐十一年(一八六一)、光緒二十四(一八九八)年均有整修。民國三十五年新化大地震時坍毀,翌年遷建皮寮今址,並易稱為禹帝宮。目前的廟貌是民國八十一年三月四日動工,至八十三年入廟安座。佔地二百五十坪,建築承襲閩南式傳統飛檐、複宇,屬三進五門格局,裝飾剪瓷、雕龍造型精美異常且造價非凡。正因此廟係傳蔣元樞所都建,後人造像祀之,今供奉於右殿。
禹帝宮文物除進正殿左右的鐘鼓門外,尚有「澤潤民生」、「積奠九州」、「聖德參天」三匾。廟內有仿古新刻的乾隆五十三年(一七八八)「洲南場錮習陋規示禁碑記」,及民國七十三年成大歷史系石萬壽教授所撰「鹽行禹帝宮碑記」兩座石碑。
禹帝宮是全台罕見供奉屈原的廟宇,在每年端午節的前夕,都會舉辦慶祝活動,廟方也希望屈原愛國詩人的偉大情操能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