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琨璋/台南報導】「南科考古繪本」系列共三本,在九月出版了。九月十三日,在臺南市善化國小舉行新書發表會,以及贈書儀式。系列書是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前館)和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合作,邀集專家學者以及研究生和插畫家,透過兒童文學與考古知識的專業結合,創作有趣的故事和具有特色的插畫,以繪本形式呈現。繪本完成後,史前館將致贈五百套給臺南市各級學校,希望讓臺南在地學子透過繪本瞭解曾經發生在南科的千年歷史,以及傳達考古知識。
臺南科學園區出土的史前遺址與文物,年代橫跨 4,500 年,多達 20 萬餘件史前文物以及數百座的墓葬等寶藏,在臺灣開拓史上深具歷史意義。兩年半前,為了讓民眾更加瞭解南科史前文物資源豐富、文化脈絡悠遠,期間「南科考古繪本」編輯團隊不斷來回和考古專家討論修訂,如何在不背離專業考古知識之餘,又能透過故事和圖畫的結合,引起兒童閱讀興趣,歷經兩年半,終於在今年九月出版。
「南科考古繪本」系列規劃,第一本《南科考古大發現》(喻今文、陳又凌圖)類似總論,讓讀者對南科考古有完整概念認識,以兒童角度描述參觀南科考古館的種種經歷,透過角色的互動,帶出南區沿海的演變過程,認識南科各個文化層的考古出土物。第二本《少年加弄與狗》(顏志豪文、安致林圖)以 大約四千五百年前, 在大坌坑文化層出土的臺灣第一狗進行創作,內容架構少年加弄,家裡養了一隻獵犬汪汪,生性膽小,卻為了護衛主人家,對抗毒蛇卻因此喪命。第三本《人面陶偶的秘密》(嚴淑女文、邱千容圖)以 距今大約二千多年前, 蔦松文化層出土的人面陶偶進行創作,描述部落裡的小女孩烏娜在海邊發現一位外來昏迷少年,歷經和族人共同生活以及離開的故事,從故事中讀者也能認識蔦松文化人的生活和文化。「南科考古繪本」系列還有一大特色,為書末附錄書中出現的考古相關知識和文物,以供讀者對照繪本圖像,作進一步認識和瞭解。此外,還特別製作一本學習手冊,讓有興趣的讀者能深度認識考古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