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琨璋/台南報導】台南市永康區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史蹟與內涵,值得進行深耕與發揚,永康文化協會計畫透過成立史蹟踏查隊及社區走讀方式,結合居民進行田野調查、研究討論,留下珍貴的文字與影像記錄,並發展成地方觀光產業。市府文化局對此高度認同,已列為明年度新故鄉社區營造點,參與文化部徵選。
市議員李坤煌在擔任前永康市長時,全力推動地方文化建設,由市公所辦理的一系列「廟口耆老說故事」活動,獲得民眾熱烈響應,更吸引大量志工加入文史培訓工作。李坤煌卸任市長後為延續永康區文化工作推展,成立了永康文化協會並擔任理事長 ,繼續結合文化志工與熱心居民關懷鄉土、傳承文化。
李坤煌指出,永康地區在台灣開發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尚存蔦松及網寮兩大史前文化遺址,明鄭時期在洲仔尾留下鄭成功埋葬之墓,清代更有洲仔尾鹽場、鯽魚潭及北路官道及數條通往府城的河川,具有特殊的軍事及民生地位。日治至今的開發建設,留下了三崁店糖廠與防空洞、縱貫鐵路及車站、嘉南大圳支流與飛雁新村傳原通訊所等場址;目前,蔦松三老爺宮、永康二王爺、洲仔尾保寧宮、大灣廣護宮、西勢廣興宮、鹽行禹帝宮、龍潭開天宮等廟宇,也都顯示不同族群在永康繁衍生息的過往繁華。
永康文化協會總幹事方更新表示,除了延續前永康市所培訓的六十三位文化解說員,舉行文化解說培訓進階班,明年初將招募對在地文化有興趣的志工,更鼓勵大專院校學生參與,成立兼具歷史采風與田野調查功能的「永康史蹟踏查隊」,並聘請學術與實務專精的學者與地方耆老,包括前市民代表王全福、台南大學教授戴文峰、嘉義大學助理教授吳建昇、義守大學講師杜正宇、市府教育局本土語言指導員李志祥等人擔任指導講師,藉由講座培訓與史蹟導覽課程舉辦,培養更多年輕的社區文化尖兵。
方更新指出,成立史蹟踏查隊及社區走讀計畫,初期重點擇定三崁店糖廠神社及防空洞遺址、飛雁新村傳原通訊所、永康網寮遺址三處市定古蹟與考古遺址做為踏查采風對象,以二個月一個考察點進行史料發掘與整理建立,並舉行成果發表會,以有助於社區文化與觀光的後續推動。
李坤煌強調,經由永康史蹟踏查隊的成立與在地文化推展計畫的實施,可以達成凝聚社區居民團結共識,找回永康的在地精神;並讓居民了解居住地的歷史、現況和特色,進而探討與府城及鄰近區域的異同與互動;同時豐富了地方文獻資料,深化社區文化內涵,成為永康社區文化營造點,帶動大台南對地方文化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