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緒勳台南報導】近年來數位學習相關的研究中,行動學習與遊戲式學習是成長最快速的二個研究領域,我國政府自2007年開始將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列為重要的發展方向,並在國內成立跨校的研究群,而負責這個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卓越團隊研究計畫,正是位於南台灣的臺南大學。在臺南大學卓越團隊的努力之下,2006年至2010年台灣學者在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研究成果,已經是世界第一,更是英國的三倍,美國的四倍,令全世界學者非常驚訝。
根據學者調查的結果發現,由2001年到2005年間,行動學習的研究台灣在主要的SSCI期刊的論文發表數是全世界第三名,僅次於英國及美國。2006年至2010年台灣學者在此領域的研究成果,已躍升為世界第一,對執行這個研究計畫的臺南大學而言,無疑是最大的肯定與榮耀。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在2007年由國科會展開第一期的甄選,希望藉由卓越研究團隊或是研究中心的成立,進行數位學習領域的大型研究,並整合社會資源,以獲得突破性的發展。此計畫的補助金額較其他國科會計畫高出許多,標準也相當嚴格,過去獲選的學校,只有北台灣的台灣師大及中央大學;2008年舉辦第二期甄選,臺南大學的研究團隊以「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研究的成果脫穎而出,成為中南部大專院校中唯一的卓越研究團隊。
臺南大學的卓越研究團隊由當時剛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的黃國禎教授擔任召集人,並有多位南大優秀的教授參與,包括黃秀霜校長、教育學院洪碧霞院長、數位學習科技系張智凱主任及施如齡教授、環境與生態學院謝宗欣教授及范玉玲教授。此外,本計畫也吸引南部多所知名大學的教授參與,包括中山大學陳年興教授、成功大劉繼仁教授及黃悅民教授等。
為了進行這個研究,臺南大學與台南縣成功國小簽署專業發展合作學校,利用成功國小蝴蝶園進行蝴蝶本位課程的研究,導入行動學習的方式,利用行動學習設備如PDA、無線網路及RFID等技術,讓學童能夠在真實的學習環境中,藉由行動科技的導引,學習辨識蝴蝶的外觀,並瞭解其生長環境。這種整合真實環境及數位學習科技的方式,不僅符合教育理念,更充分運用科技的優勢,因此參與的師生都反應甚佳。
「行動學習的夢想就是,讓每一位孩子擁有自己的專屬教師。」聽起來似乎是一個很遙遠的理想。藉由每位學童人手一台PDA,這個理想在近年來將逐步實現。例如進入蝴蝶園時,手上的PDA能夠馬上告訴他,前方一百公尺出現的是什麼蝴蝶,擁有什麼樣的特色;又例如在實施測驗時,一般學生只是看看分數,針對答題結果做訂正,但是在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環境的學童,卻可以擁有專屬的個人化學習困難分析及導引,讓他發現學習過程的真正癥結,針對自我的不足之處加強學習。
黃秀霜校長表示,目前臺南大學不只是在蝴蝶園進行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研究,更由教育學院洪碧霞教授領軍,利用最新的智慧型手機,配合衛星定位系統,帶領國小學童在台南七股生態區觀察候鳥、招潮蟹、紅樹林,並蒐集生態資料。這樣活潑的學習方式,已獲得國際教育界的肯定與重視,並與在歐洲執生態教育牛耳的瑞典林奈(Linnaeux) 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