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朱庭瑩說,短暫麻痛與味覺異常是癲癇前兆,癲癇不只會抽搐,短暫發呆、語塞也可能是大腦求救訊號
【記者黃緒勳台南報導】短暫麻痛與味覺異常,竟是「癲癇」前兆,奇美醫呼籲「規律服藥與生活型態調整」,雙管齊下不復發。
45歲的阿宏(化名),初次至奇美醫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朱庭瑩門診表示一個多月前,斷續有左上肢麻痛感,伴隨味覺異常及上腹部不適感,每次約持續10多秒鐘,症狀就自行緩解,除此之外無其他肢體無力、肢體抽搐等異常,朱醫師診察評估後,懷疑為右大腦局部癲癇發作,開立抗癲癇藥物,並安排進一步的腦波檢查,但阿宏未檢查及門診回診。
三個月後,阿宏因全身抽搐、失去意識被送到奇美醫院急診,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右側額、顳葉惡性腫瘤伴隨腦水腫,醫師診斷為腦惡性腫瘤併發癲癇發作,後續進行腦腫瘤切除及放射治療中。
奇美醫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朱庭瑩表示,根據統計,癲癇在全球的盛行率大約為0.5至1%,台灣約有10至20萬的民眾罹患癲癇,且任何年齡層皆可能發病。許多病人首次發作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視,導致延誤治療。
朱庭瑩表示,尤其是非抽搐型發作,有些人只是出現幾秒鐘的空白、行為怪異,甚至反覆做出咀嚼、撫摸衣物等動作,身邊的人很難聯想到是癲癇,癲癇診斷需透過腦波檢查(EEG)與腦部影像(CT或MRI)確認,有些病人則需安排錄影腦波長時間監測。診斷不單只靠一次抽搐或病人陳述,而是透過臨床判斷與檢查工具綜合評估。
朱庭瑩說,癲癇發作時應將病人置於安全處,並掌握「三不二護」急救原則,包括不約束、不碰口、不餵食及保護頭部和呼吸道,詳細觀察並記錄癲癇症狀,若能錄影紀錄更好,大部分的癲癇發作約1至2分鐘可自行緩解,若持續發作超過5分鐘,則為癲癇重積,應儘速送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