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邱仁武/南縣報導】台南縣目前有47座橋樑列入改建計畫,縣府預訂於明底前完工,然而從辛樂克摧毀的六座斷橋來看,就算老舊橋樑經判斷無立即危險,仍不可輕忽在洪水摧殘下所引起的後果。
立法委員黃偉哲昨天在佳里服務處,對於橋樑評鑑提出質疑,並認為水位警戒線的判定太過於拘泥,他建議應重新用更為嚴格的標準重新執行橋樑體檢,並提出更為嚴謹的封橋標準。
黃偉哲指出,台中地區后豐大橋斷裂後,各地危橋問題始遭重視,據統計,民國95年開始實施橋樑總體檢以來,目前台南縣有安全疑慮的橋樑共計47座,包括依擴大內需預算進行改建的32座、省道老舊橋樑整建計畫的3座、易淹水地區整治計畫中的3座、營建署生活圈到路改善工程有1座,交通部亟待改看工程則有8座,按預訂時程多為明年底前完工,然而明年底前,誰能保證這些橋樑仍耐得住風雨的摧殘?
黃偉哲表示,台中縣后豐橋當初被判斷為無立即危險橋樑,甲仙大橋更無達到危橋標準,最終卻都不敵暴漲溪水而應聲斷裂。因此,僅依水位警戒線來決定是否封橋的做法太過大意,更在在顯示政府單位缺乏警覺性。
為了避免斷橋歷史重演,封橋時機以及依水位判斷的封橋標準作業程序,黃偉哲認為必須徹底檢討,除了應視危橋及一般橋樑而訂定兩套作業標準,基樁裸露及河床掏空的種種問題亦應列入評估考量。
黃偉哲特別建議,地方必須重新用更嚴謹的標準重新清查全台危險橋樑,另外,相關單仍應提報颱風替代道路,以避開任何可能發生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