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工作成果
【記者黃緒勳/南縣報導】「南布袋濕地改善復育調查規劃」案第一次期中工作成果。本案係由交通部觀光局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委託財團法人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負責整體規劃辦理,面積廣達1,385公頃之「南布袋溼地改善復育調查規劃」案,目前已完成第一次期中工作成果。
雲嘉南濱海地區是台灣海岸濕地生態最豐富的地區,從北而南含括了雲林縣湖口濕地、嘉義縣鰲鼓濕地、好美寮、朴子濕地、台南縣北門潟湖、七股潟湖與台南市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等廣達數千公頃且物種多樣的海岸濕地生態棲地,放眼國際幾稀難尋。
為因應21世紀全球環境變遷和永續發展潮流,行政院於97年6月27日院臺交字第0970024479號函核定「重要觀光景點建設中程計畫(97-100年)子計畫-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建設計畫」,其中先期規劃設計工作內容預定逐年辦理南布袋、北門及七股等地區之濕地復育及周邊景觀整治改善工作,以建構「雲嘉南濱海濕地生態廊道」,發展生態旅遊。
南布袋濕地位於嘉義縣布袋鎮南方,位屬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雲嘉遊憩系統之重要區位,全區有大片台鹽減資後之國有土地,為釵h野生動植物的重要棲息地和覓食區、東亞與紐澳候鳥遷移中繼站、台灣少見稀有水鳥的繁殖場及緊臨重要的魚蝦貝苗繁殖區,兼具漁業資源保護及野生動植物保育之弁遄C
近年來隨著黑面腑O族群數量的增長,更已發現黑面腑O到此棲息覓食之記錄,顯現本區域確實有必要進行積極的復育規劃行動。
爰此,針對南布袋濕地進行之實質環境復育計畫,本處擬以原台鹽公司六、七及十區鹽場之台鹽減資土地為規劃範圍(實質規劃範圍詳附件所示),對布袋濕地進行濕地形貌、水文、濕地植被及生態系統之復育、營造與改善,建構自給自足之濕地生態系,除了呼應國內外保育組織所提之「西南沿海生態廊道」的棲地保育建議外,同時也兼具「國土復育條例(草案)」對本區域蓄洪防災目標之訴求,以營造本區域為台灣西南鹽沼濕地生態廊道中心。
本計畫日前已完成第一次期中階段工作。本階段最重要之工作成果為水理分析與生態環境調查檢測之重要發現,另一項重要工作成果則為生態環境調查檢測與分析之研究發現;有關生態部分,本計畫協同主持人崑山科技大學翁義聰教授團隊則建議未來進行濕地復育時應妥善規劃水路之流通性與水位控制管理,避免過多營養鹽進入與累積;在鳥類物種的調查中發現已有黑面腑O、白腑O、黑嘴鷗和小燕鷗等四種保育類動物在南布袋濕地棲息和覓食,且族群數量有日漸增長之趨勢,為保留原始生態環境,應優先以植物復育法進行改善,以達底泥(土壤)改善及環境美觀之雙重效果。
至於基地未來之整體空間發展策略與構想,規劃團隊經自然生態環境、產業經濟、社會發展、鹽業文化活化、實質環境、行政介面整合與協調六大課題之綜合研究後,提出多目標整合性規劃方案,透過棲地復育改善方式同時整合與滿足野生動物棲息地營造、滯洪與水質改善三大目標,並預期可創造觀光休閒遊憩活動之經濟效益。
整體配置構想以濕地地景網絡、自行車道系統串連的生態旅遊空間敘述架構、藝術介入生態之行動來塑造全區地景特色。並依據資源條件、動線區位和設施現況等因素綜合評估後,將規劃範圍內區分為五大主題分區:布袋濕地公園遊憩服務區、鹽業文化地景保存區、濕地生態復育棲地區、河港聚落暨淺海漁業文化體驗園區。
藉由全區地景塑造與分區規劃的手法,使南布袋濕地暨保有整體環境氛圍之協調性,也能突顯各分區之環境特色,提升布袋濕地之觀光魅力。有關景觀與設施之初步規劃,則提出主題服務區、景點及解說設施、賞鳥亭及棧道、龍宮溪及潟湖水域碼頭等遊憩設施設置等建議。
本計畫後續工作內容將持續進行第1、2、3、4季(期)生態環境調查檢測與分析,並提擬全區發展規劃、進行濕地生態復育棲地基本設計與經營管理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