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琨璋/台南報導)台灣從來就不是個孤懸於大陸東南的封閉島嶼,從史前的文物就知道島民和外界早有密切的互動。而遺址中出土的早期青花瓷及其他器具,證明在地理大發現之前,或許短暫停留或許定居,部分漢人已來到台灣。而部分漢人與日人海商也以台灣作為根據地。
對台灣開拓的研究,早期多從文獻進行探討,然而論及十七世紀,文獻紀錄的主角多以荷蘭東印度公司或明鄭時期的開拓措施為主,但漢人才是台灣開發的主力,而文獻卻無較多之紀錄,藉由台南地區遺址出土的豐富文物,能適度的補足了文獻記錄之不足,本次講座配合蕭壠文化園區台灣開拓史館重新開館,藉遺址或海底出土之陶瓷來探討明末清初在臺漢人的開拓情形。
原蕭壠文化園區台灣開拓史館即藉由豐富的圖文資料呈現了台灣早期從平埔族到明鄭時期的開拓情形,然為更充實展示內容,本府自年中即規劃增設文物展區,並選定安平壼、青花瓷二種瓷器為展示主題,展示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陳信雄教授所收藏之青花瓷及安平壼與台南縣新寮遺址出土之破片。
本次講座特邀請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陳信雄教授以「從陶瓷遺留看明末清初漢人在臺開拓」為題,除介紹各時期不同的青花瓷與安平壼外,並藉此呈現早期在臺漢人開拓的情形。
時間:99年11月24日下午2點
地點:佳里鎮蕭壠文化園區A5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