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緒勳台南報導】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4月7日起一連2天聯手舉辦「2011黑面琵鷺與沿海濕地保育國際研討會」台南縣生態保育學會理事長邱仁武,特別公開建議主辦當局,必須特別正視及針對100年「黑面琵鷺不見了!」的原因,深入研究及探討,否則,如果以後「黑面琵鷺不來了!」,「美其名」的「黑面琵鷺保護區」將從此不再,而且,不但將嚴重衝擊台灣地區對黑琵等保育形象,七股地區將因為「黑面琵鷺不來了!」嚴重影響觀光旅遊的發展。
清明節期間,「國際明星鳥-黑面琵鷺」已經開始北返了!邱仁武昨天表示,100年的農曆春節過年前後「黑面琵鷺」變動非常大,而且原本在保護區的棲息數量,非常明顯的降低,有時候甚至於是掛○,這是往年所沒有的現象。
邱仁武再指出,100年全球黑琵普查數量只有1848隻,比起去年少了499隻,台灣去年普查時為1280隻,去年11月間台南曾文溪口曾經有高達1600多隻的創新紀錄,如今,在農曆年候,黑琵數量大減,引發保育團體及愛鳥人士高度關注,希望有關當局能夠積極找出真正減少的原因。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將在今天(4月7日)與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在七股區「黑面琵鷺生態展示館」,擴大舉辦「2011黑面琵鷺與沿海濕地保育國際研討會」,包括台南縣生態保育學會及愛鳥人士對於台管處及農委會的「美意」持樂觀態度。
但是,「黑面琵鷺不見了!」的話題,在過年前後一直成為許多遊客及愛護黑面琵鷺的人士及保育團體的強烈關注,尤其許多慕名而來的民眾在過年後「黑面琵鷺」長出繁殖羽毛後,幾乎都是「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的窘態,的確令人扼腕。
台南縣生態保育學會理事長邱仁武指出,根據學會鳥調人員調查發現,「黑面琵鷺」棲息的大變動,包括「88水災後東漁塭等許多棲地被破壞」、「主棲地保護區的食源不足」、「空軍訓練機在保護區附近上空飛翔」等因素,似乎都是造成「黑面琵鷺不見了!」等主要因素。
邱仁武說,農業局長郭伊彬郭伊彬上月底在雲管處的簽署黑琵國際聯盟時曾說,黑琵數量銳減除受到氣候影響,與東魚塭重要棲息地放租、東魚塭旁大排的紅樹林被砍除有關,因為漁民的養殖方式造成食源減少,使得黑琵不得不飛到他處覓食。
邱仁武強調,台南縣市在「黑面琵鷺」來台渡冬時「合併」,當時也曾經創下空前未有的高峰1600多隻的輝煌紀錄,但是過不久「黑面琵鷺」陸續「失蹤」,在元月下旬普查時只剩下一半,春節期間有時候在保護區剩下個位數的情形非常多,鄰近台南、北門、布袋、雲林、嘉義等地都發現牠們的蹤跡,當地數量多是往年沒有的現象,的確值得重視及研究。
邱仁武說,希望一連2天的「2011黑面琵鷺與沿海濕地保育國際研討會」,能夠有真正探討100年「黑面琵鷺不見了!」的原因,否則,如果以後「黑面琵鷺不來了!」,「美其名」的「黑面琵鷺保護區」將從此不再,而且,不但衝擊台灣地區的保育形象,也將嚴重影響台南地區觀光旅遊的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