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徐純、林曼麗、林志興(右至左)參加台灣文學館主辦的518博物館專業講座,擔任主講者。
【記者劉彩雲/台南報導】一年一度518國際博物館日推廣活動,台灣文學館除了為一般大眾設計活動外,也不忘舉辦專業講座,針對博物館從業人員提供充電機會,5 月18 日當天,邀請徐純、林曼麗、林志興三位老師,以「我在博物館領域的探索─演進活化與創意美學」為題進行演講及座談,分享他們在博物館的專業經驗及感想。
這場講座限定博物館從業人員參加,台南地區小吃博物館成員,小西腳碗粿、京肴燒肉飯、奉茶等業者、台江國家公園、奇美博物館、史前文化博物館、台南家具博物館等,都有代表出席聆聽;台文館館長李瑞騰在開場時表示,博物館日正是博物館從業人員省思博物館扮演角色、時代意義為何的最佳時機。
現任金門技術學院閩南文化研究所的徐純教授,為巴黎第七大學東亞語言文化藝術學院博士,她在演講中分享她的博物館經歷,1984年於法國學成回國後在故宮任職長達七年,其間引進法國羅浮宮的導覽制度,再到美國princeton大學服務,後來又投入台南藝術院的籌備,當中經歷很多事件,造成她人生很大的激盪,卻也充實她在博物館專業及實務經驗。
徐純堅持博物館應是文化載具而非政治載具,她說,博物館的成立應有正當的目的性,才能取得社會資源,但也要有其效益,三者都要兼顧,缺一不可,她並以夢想家的事件為例,目的性和資源都有,但未獲得預期的效益,因此引發軒然大波。
第二位講者林曼麗教授,出身府城,為日本國立東京大學教育學博士,曾任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等職,她總結自己多年經營博物館的核心價值與理念:博物館的功能不是要回到過去,而是要創造未來;它不是一個封閉的倉庫,而是一個開放的平台。
林曼麗以2004年開幕的日本金澤21世紀美術館及2008年完工的日本青森縣十和田市現代美術館說明博物館的當代性。金澤21世紀美術館,打破傳統博物館的「殿堂概念」,不要高大、雄偉,建築師妹島和世將金澤美術館的建築物設計得又扁、又平、又輕、又透,開館七年就吸引超過1000萬參觀人次,成為金澤市民的客廳,也寫下博物館界的傳奇。
林曼麗目前也負責台南市美術館的籌備工作,金澤市為古城,以工業設計聞名於世,人口不到四十萬人,比台南市的人口還少,她認為金澤美術館的案例很值得參考,即使在古都也可以有一個如此具有前衛性的當代美術館產生。
目前負責籌劃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分館的林志興主任,長期活躍於原住民文化工作及部落事務,他自稱以國立博物館工作人員、地方居民及原住民三種身份遊移調整,專注於社區總體營造及博物館與文化保存。他攻讀考古學,後來加入 史前館的行列,正式踏入博物館界,他說,目前博物館已成他的生活方式與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