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緒勳台南報導】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總醫師蘇炯睿指,復健數月未緩解 原是神經遭疤痕壓迫
案例一:陳先生肱骨骨折,一年後拔掉鋼板後出現橈神經損傷,手腕伸肌出現典型之垂手(drop hand)現象,神經肌電檢查出現嚴重神經軸突受損,在拔除鋼片兩個月後遠端肌肉仍無任何神經再支配的現象,手臂麻痛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
案例二:蔡先生長期有下背痛的問題,合併有嚴重之麻痛感在右小腿外後側,但臀部及大腿則無任何不適,過去曾做過右下背脂肪瘤切除手術。小腿疼痛嚴重時走路一跛一跛,疼痛不已,而在疼痛時,用熱毛巾敷在開過脂肪瘤疤痕的位置時可達到小腿症狀緩解。核磁共振顯示為中度脊椎盤突出,做復健拉腰數月無改善。
以案例一陳先生的例子來說,橈神經在肱骨以螺旋狀的路徑繞過,因此在肱骨受傷後,疤痕組織往往與神經密不可分,導致在移除鋼板後無法避免的受損。然而,神經的受損並沒有在手術結束後而結束,就如同皮膚表層受傷後會結痂,在手術後,疤痕組織仍會繼續生長,包覆住神經,造成神經內部的微小血流阻塞,而影響神經的修復,造成神經的第二度傷害。
傳統的處理為做疤痕的復健按摩,做神經的滑動運動,若復原不佳則開刀做神經鬆解手術,接神經,或做肌腱轉移手術。陳先生最後在蘇炯睿醫師的建議下,於兩個月時接受超音波導引神經解套,以5%葡萄糖水將橈神經與周遭之疤痕組織做分離,疼痛的問題在第一次神經解套注射的一週後有明顯之改善,動作部分則在一個月後有了第一次的手腕翹起之動作。
在經過完整之六次治療,每次間隔兩週,再輔以超音波軟組織監測(ARFI)規律監測疤痕生長狀況,六個月後的現在除食指伸肌尚未回復外其他皆明顯改善。最近一次神經傳導檢查也證實了神經再支配。
以案例二蔡先生而言,因其麻痛的方式與常見之坐骨神經痛不同,其麻痛跳過臀部及大腿為非連續性,又發現其小腿之麻痛與背部之疤痕有關,懷疑為傳導痛。在超音波底下,可發現在背部的開刀位置,自表面往深層五六公分處,皆有細小之神經,因周遭之疤痕壓迫而腫大。
在接受超音波導引神經解套時,其小腿之麻痛在做完神經解套的瞬間完全消失,疼痛之消失也隨著做治療的次數越多而持續的越久。在經過大約十五次的治療,從一開始一週一次,兩週一次,到一個月一次,現在已追蹤半年無復發,僅疤痕處些微痠痛。
綜觀上述兩個病例,皆因神經受到慢性之壓迫而有不同程度之症狀。那光是靠神經解套注射就可以了嗎? 其實不然。在人體內,周邊神經走在筋膜間,且穿梭在不同的筋膜之中,在一些慢性發炎的位置,慢性摩擦的地方,或從A筋膜要穿到B筋膜的位置,皆容易產生沾黏而慢性神經發炎導致疼痛。
因此,若是因為關節不穩定而導致的筋膜失常,則需要做增生療法或自體血小板(PRP)注射於受損之韌帶(非關節內注射),若是有嚴重之關節內結構受損如半月板破損無法靠自體修復或注射修復,則需要接受開刀修補或切除部分無法再生的部位。若神經受損的過於嚴重,也可將自體血小板注射於神經周遭促進其再生。
人體就像是一艘帆船,骨架為船桿,韌帶,肌腱與肌肉形成船帆,單有船桿或船帆皆無法使船前進,需靠風帶給船帆的張力,方能使船前進。而張力的效能,取決於關節的穩定度,也就是韌帶。韌帶穩固,軟骨自然會得到保護。張力的平衡,使得肌肉能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傳遞到關節,以最少的力量產生最大的動作。
因此,神經解套要成功,仍要靠著張力平衡的重建(Biotensegrity),找出一開始張力失調的元凶,能增生的增生,不能的以開刀切除或重建,將身體的硬體矯正後再搭配軟體的矯正也就是復健運動矯正身體用力的方式,方能讓疼痛永久解除。
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總醫師蘇炯睿表示:上述的知識與技術需感謝美國骨脊內科協會(AAOM),哈克特.嘿姆瓦.帕特森基金會(Hackett Hemwall-Patterson foundation),神經動能療法(NKT)及美國骨骼肌肉超音波協會(MSKUS)所提供之訓練。治療依個人化設計,須經醫師專業評估後才知是否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