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緒勳台南報導】在台灣,口腔健康對民眾生活品質影響深遠,然而,對於身心障礙者、神經發展障礙患者及行動不便者而言,尋找適合的牙科治療卻困難重重。為了滿足這群特殊需求患者,成大醫院特殊需求者牙科提供個人化的治療方案,並致力於打造無障礙、感官友善的就診環境,確保所有人都能享有平等的牙科醫療權利。
成大醫院口腔醫學部顏郁芬醫師表示,特殊需求患者在接受牙科治療時,可能因感官敏感、行動受限或認知功能障礙而面臨諸多挑戰,包括口腔清潔困難、對診療環境感到焦慮,甚至因缺乏專業醫療支援而無法獲得適當治療。對此,口腔醫學部透過個人化治療計畫、專業技術與感官友善環境,幫助患者克服障礙,提升口腔健康。
大多數特殊需求患者的牙科治療可在門診完成,然而,若患者有嚴重口腔疾病、需接受侵入性治療,或因高度焦慮難以配合治療時,醫學中心具備的高階設備儀器,和安排全身麻醉的專業團隊顯得格外重要。全身麻醉中,能完成更多治療,確保特殊需求患者的口腔健康。對於障礙程度較高者,醫療團隊也提供積極的預防性護理,降低未來侵入性治療的需求。
顏郁芬醫師說明,考量許多特殊需求患者對牙科環境感到緊張,成大醫院口腔醫學部特別打造感官友善的診間設計,包括無障礙空間、低刺激環境與專業設備,具備寬敞的輪椅通道、柔和燈光、低噪音設計,及可調式治療椅與鎮靜技術,幫助患者放鬆接受治療。醫療團隊也採取漸進式適應計畫,例如讓患者在未治療的情況下先熟悉診間環境,透過家屬陪伴建立對治療的信任感,並運用行為管理技巧,引導患者循序漸進地接受治療。對於長期臥床或嚴重行動不便的患者,也提供居家牙科醫療服務,讓患者能在家中獲得專業檢查與必要治療。研究顯示,這類患者的口腔健康與全身健康密切相關,透過居家牙科醫療,不僅能降低因口腔疾病導致的併發症風險,還能提升整體生活品質。
在顏郁芬醫師與團隊的努力下,許多患者成功克服障礙,改善口腔健康。一名自閉症大學生原本極度抗拒看牙,透過漸進式適應,最終成功完成洗牙與補牙;行動不便吳阿嬤,在適合輪椅移動的環境中,得以安全且舒適地接受牙科治療;智能障礙者小莉,則在家人與醫師的陪伴中,逐漸建立起良好的口腔清潔習慣,牙齒健康明顯改善。這些案例證明,只要提供適合的環境與耐心的治療方式,特殊需求患者同樣能維持良好的口腔健康。
成大醫院特殊需求者牙科的目標不僅是確保每位患者都能獲得公平的牙科醫療,更希望提升社會對特殊需求患者口腔健康的關注,透過教育與宣導,減少歧視與誤解。醫療團隊也積極與學校、照護機構合作,推廣口腔保健教育,從小建立良好的口腔清潔習慣,並透過專業培訓,擴大牙科服務範圍,讓更多患者受惠。顏郁芬醫師強調,透過專業的醫療團隊、無障礙的診療環境與居家醫療服務,特殊需求患者的牙科治療經驗正在改變,這不僅是醫療上的突破,更是實現醫療平權的一大步。期待未來能有更多人投入這項領域,讓每一位需要幫助的患者及家屬都能安心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