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陳曉瑱說,糖尿病看中醫,降低糖尿病腎病風險,緩解症狀、控糖降糖
【記者黃緒勳台南報導】員警長期疲勞、忽略血糖控制,導致糖尿病腎病變,奇美醫院以中西醫合併針灸治療,改善腎臟及血糖問題。
65歲阿成(化名)是退休員警,過去執勤時會有疲倦、飢餓感及小便混濁情形,原以為是三餐不定時與執勤憋尿導致,因此下班或休假時經常以大餐犒賞自己。退休後疲勞感加重,至新陳代謝科診所就醫後,醫師診斷為第二型糖尿病,且因長年未控制血糖與重度蛋白尿,腎功能衰退為第四期,診斷為糖尿病腎病變。
半年前,阿成至奇美醫中醫部主治醫師陳曉瑱門診求診,陳醫師診察後給予針灸與科學中藥治療,經過半年中西醫共同治療,阿成糖化血色素從8.9%降至6.5%,腎絲球過濾率(eGFR)從22進步到48,微量蛋白尿(UACR)從988降至28。回診時陳醫師及新陳代謝科醫師告知他仍要嚴格遵從醫囑用藥及配合衛教,三高改善許多,也讓他的腎功能從第四期進步至第3A期。目前阿成因疾病控制穩定,長期疲倦、腎功能與血糖問題也獲得改善。
奇美醫中醫部主治醫師陳曉瑱說,從臨床現象對應典籍,中醫治療糖尿病腎病變有三個步驟。首先針對初期症狀如蛋白尿合併疲倦、發熱口渴等,中醫認為這些症狀屬於「尿濁」、「虛勞」、「陰虛」等,並根據《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的理論,指出小便混濁多因熱所致。因此,第一步治療重點在於滋陰清熱,降低身體發炎反應,臨床上常用的藥物包括柏地黃丸、加味逍遙散、玉泉丸等。
第二步則強調補陰涼血通絡。由於血糖控制不佳,造成腎絲球的破壞,出現尿少、泌尿道感染、全身烘熱、盜汗、煩躁、口乾舌燥、血壓高等症狀,屬於「陰虛陽亢」、「陰虛火旺」。治療上,會使用天花粉、生地,麥冬、知母、黃柏、丹參、赤芍等來補陰涼血。同時注意腎臟實質受損和纖維化等「瘀」症,在中醫治療思路以滋陰、降火、化瘀同時進行。
第三部則使用針灸,降低發炎指數。動物實驗更證實,針灸「足三里穴、三陰交穴」對腎間質纖維化具有保護作用。透過減輕發炎反應,有助於防止腎小管纖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