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琨璋/台南報導) 80歲的爺爺平日身體健康, 除了偶爾小感冒及筋骨酸痛外甚少服藥,由於近兩週來有感冒症狀, 在附近診所就診時發現血壓頗高, 所以開始服用血壓藥。 服藥近兩週後,血壓改善, 可是爺爺卻開始有頭暈目眩的情況發生,直到有天因為在田裡暈倒,才被家人送到急診。
急診科醫師發現爺爺心跳卻只有二十餘下,趕緊為爺爺做一張心電圖, 發現爺爺的心律呈現心房心室三級傳導完全阻斷,緊急連絡心臟科醫師由大腿股靜脈置放暫時性心臟節律器,以維持正常心跳速率。經數日觀察,爺爺的心律仍是嚴重的傳導阻斷,於是心臟科醫師為爺爺由左鎖骨下靜脈置入永久性心臟節律器,數日後爺爺開心的出院了。
正常情況下, 人類的心臟電氣活動是由右心房上的竇房節(SA node)所啓動, 經由扮演中繼站角色的房室節(AV node)的調控傳至左右心室。有些病人會因為年紀等退化因素, 竇房節或者是房室節無法維持適當電氣活動, 而出現如病竇症候群(Sick Sinus Syndrome)或是嚴重的房室傳導阻斷(High degree AV block), 通常這類病人會以暈厥(Syncope)或嚴重的頭暈目眩、四肢無力來表現。
像上述這位爺爺在排除急性期的藥物因素後, 若嚴重傳導阻斷的心律依舊存在,便會建議永久性心臟節律器的置入。大多數的情況下, 永久性心臟節律器的植入,會選在病人非慣用手的那一側的鎖骨下靜脈或頭臂靜脈來置入電極導線, 並將節律器電池埋於胸大肌膜與皮下脂肪之間. 病人只需局部麻醉,通常術後二至三天即可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