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彩雲/台南報導】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是紀念所有偉大媽媽的母親節,阿月(化名)卻提不起勁來迎接返家的孩子,甚至開始有憂鬱、失眠、記憶力減退、疲勞感等情形,而更年期的症狀更讓她覺得近來生活品質大受影響,卻畏於向先生孩子求援。行政院衛生署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李俊宏主任表示,這樣的案例並不少見,尤其是在特別節日中,李俊宏主任呼籲為人子女者除在特別節慶中安排慶祝活動時,更要留意到家中母親的心情狀態,畢竟健康的心靈與身體更甚過一切。
李俊宏主任表示,憂鬱症是國內目前極受重視的疾病,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絕望、煩躁、失眠、興趣減少、注意力減低、記憶力減退、疲勞感、自殺意念等,國內外一般人口中憂鬱症的終生盛行率為10-25%,女性約為男性的兩倍。研究顯示中年婦女的憂鬱症盛行率為8-40%,有30%女性憂鬱症和生殖事件有關(月經、生產、停經…),特別是更年期,根據美國婦女衛生中心的研究,更年期婦女憂鬱症狀的嚴重程度,是停經前婦女的4倍;被診斷為憂鬱症的風險,達2倍以上。更年期症狀主要出現在40-50歲左右,卵巢功能逐漸退化,而造成生理、心理上的各種症狀,除了賀爾蒙的劇烈波動、熱潮紅、睡眠障礙、性功能改變、增加骨質疏鬆與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外,亦會增加憂鬱症的機會。更年期容易引起腦部血清素(Serotonin)與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等的失調,而造成情緒低落、焦慮、食慾改變、睡眠障礙、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加上更年期卵巢功能衰退、體內荷爾蒙的變化,更加重了生理與心理上的不適。此外,人生開始逐漸進入老年期而影響到心理調適,或面臨空巢期、離婚、喪偶等生活上重大改變造成更多心理壓力。而中年媽媽在傳統社會下是受到壓抑,從小被教導要順從、刻苦耐勞、相夫教子,孝順公婆,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感受。
李俊宏主任進一步表示,若婦女先前有憂鬱症、經前症候群、產後憂鬱症病史、更年期間較長、有熱潮紅、處於高壓力環境、健康不佳(如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造成骨折等)、抽菸、睡眠障礙、離婚、喪偶等,是更年期憂鬱症的高危險群,有相關症狀,則需要積極治療。在治療上須配合生理、心理、社會各方面因素的處理。生理方面,首先排除會造成憂鬱症的其他疾病,再使用藥物或配合心理治療。憂鬱症以抗憂鬱劑治療為主,可以有效改善情緒低落、失眠、焦慮等憂鬱症狀,同時對於熱潮紅、盜汗等生理症狀也有緩解效果;此外,亦可配合賀爾蒙治療改善更年期症狀的不適。飲食方面,注意維生素B群的補充〈尤其是葉酸〉,有助改善情緒。戒菸、戒酒,配合適度的運動,可促進健康、改善疾病。多接觸陽光、戶外踏青、充足的睡眠都是改善憂鬱症的好方法。在心理社會方面,可以正向的看待更年期,重拾自我實現、創造另一個工作高峰、重新培養興趣嗜好。另外,請家人分攤家務與照顧父母的責任,適度的表達自己的感受,重新找回生活的重心。